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三国:我不是刘封 > 第133章 同返成都,刘备高调夸刘封(6K)

第133章 同返成都,刘备高调夸刘封(6K)

第133章 同返成都,刘备高调夸刘封(6K) (第2/2页)

我这是自己将自己给绕进去了?
  
  我去给坦之兄说媒?
  
  虽说媒人一般是长辈,但有时候也可以是平辈。刘备的理由也很充分:关羽不能离开荆州,刘备不能强迫赵云嫁女,刘封的身份地位也有资格去说媒,合情合理。
  
  刘备心中偷着乐。
  
  还想跟孤装?
  
  你就是孤养大的,你在想什么孤会不知道?
  
  刘封泄气:“父王,孩儿真要回成都吗?”
  
  刘备加重了语气:“必须要回成都!”
  
  见刘封哭丧着脸,刘备遂又正言道:“公仲,孤知道你不想回成都的原因,你怕回去后引起成都众人的忌惮,若有小人趁机使坏,或会令你与阿斗不和。
  
  然而。
  
  孤这一生,遍识天下群雄。
  
  凡有宗室至亲不和者,皆是难成大事。
  
  先帝有二子,争位而被小人所趁,一者被董贼毒杀,一者被曹贼挟持;袁绍三子,徒有河北之地,相互征伐而为曹操所败;刘表二子,坐荆州富饶之地,相互敌视而为曹操所败;反观江东孙策兄弟,兄死弟及而能固守江东。
  
  孤要让成都众人明白,孤有一个好儿子,一个文武兼备、胆略过人的好儿子,一个不负父子兄弟之谊的好儿子。
  
  孤要让成都众人明白,何为‘弟不疑兄,兄不疑弟’、
  
  孤要让成都众人明白,即便有朝一日孤不在了,孤的基业也依旧在,也无人能欺辱孤的儿子!”
  
  铿锵有力的话,自刘备口中厉声而出。
  
  刘封也由一开始的哭丧脸逐渐多了惊讶感动凝重等复杂的情绪表露。
  
 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。
  
  刘封的真诚,让刘备感到骄傲。
  
  刘备的真诚,让刘封感到舒心。
  
  父亲不用怀疑儿子,儿子不用警惕父亲,这才是正确的父子相处之道。
  
  即便是刘封,理性也在刘备那一声声“好儿子”中被感性战胜,脱口而出:“孩儿愿随父王回川!”
  
  等刘封的理性再次战胜感性时,刘备已经开怀大笑:“有吾儿相随,吾心甚慰!”
  
  刘封忍不住抽了抽嘴角。
  
  大意了!
  
  没有闪!
  
  翌日。
  
  当诸葛亮看到背弓持枪策马如护卫般跟随在刘备身边的刘封时,摇扇的右手也不由一滞。
  
  刘备则是心情畅快,直言而笑:“吾儿在荆州立了大功,又岂能不返回成都受赏?”
  
  刘封则是豪言而道:“江陵到成都,路途遥远,身为人子,应当护卫左右!”
  
  诸葛亮看破不说破。
  
  刘备这是要带刘封回成都敲打众人呢。
  
  对诸葛亮而言,这也是好事。
  
  敲打成都众人也是有必要的。
  
  自古贤臣,都不应该去掺和立嗣。刘备想立谁不想立谁都应该由刘备来决定。
  
  诸葛亮也感到庆幸。
  
  倘若刘封因为忌恨刘禅当世子一事而在上庸摆烂,荆州必会沦陷。
  
  所幸的是:刘封没有因私废公,即便心有不满也没有废弛大事。
  
  关羽则是亲自送刘备入江津口登船。
  
  刘备肯回成都,关羽也是松了口气。
  
  这段时日,关羽又要处理荆州时,又要护卫刘备,生怕刘备又跑去襄阳外查探军情了。
  
  刘备这一趟回去,即便要再回荆州也得两三个月后甚至更久。
  
  “云长,你似乎盼着孤回成都啊。”刘备见关羽那如释重负的表情,佯怒道。
  
  诸葛亮和刘封纷纷别开了脸。
  
  君侯为什么会如此,大王(父王)你真不自知吗?
  
  关羽也不是愣头青了,正色而道:“大王身系国家之重,早日返回成都安定官吏士民,乃臣所愿。”
  
  刘备哈哈大笑:“云长啊云长,你让孤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。罢了,守好荆州,待孤处理完成都诸事,再带兵入荆州,助你再取襄樊。”
  
  关羽拱手,与周围官吏起身大呼:“恭送大王!”
  
  看着扬帆而去的刘备背影,关羽的眼神也变得犀利。
  
  刘封昨日所言,刘备也同步告知了关羽,并让关羽加派细作刺探北方变故。
  
  关羽深知。
  
  一旦曹丕真有篡位自立的举动,刘备就必须拿下襄阳和樊城,以示对曹丕篡汉自立的反击。
  
  这不仅仅关系到今后北伐战略所需,更关系到汉室的声望。
  
  倘若曹丕篡汉自立后,刘备一方没有任何的军事行动亦或者有了行动但又不能成功,都会让曹丕的声望与日俱增。
  
  届时。
  
  北方的士民就会想:连刘备都对曹丕称帝无能为力,看来天命归魏了。
  
  这种想法一旦与日俱增,再传到二代或三代后,那么北方就会以魏为正统,而不会再惦记汉室。
  
  历史上也多有类似的案例。
  
  就譬如:司马昭篡位的时候,北方士民多有认定魏为天命而不愿屈服于晋的。
  
  又譬如:袁绍死后,多有百姓泣苦,并未因为曹操代表汉室就心向汉室。
  
  因此。
  
  襄阳和樊城,刘备是必须要夺取的!
  
  只有夺取了襄阳和樊城,刘备才能向天下人宣示汉室尚在。
  
  刘备宣示了汉室尚在,北方有不愿屈服曹魏的才有可能暗为内应。
  
  而历史也证明了,不思进取的朝廷是会被士民抛弃的。
  
  如某宋,因为不思进取,以至于北方士民多有认为辽为正统的。
  
  如某吴,即便谥号大皇帝想表现出威武霸气,结果依旧被视为江东杰瑞。
  
  只要思进取,哪怕是忽必烈都能变成刘必烈。
  
  随后。
  
  关羽按照刘备的嘱咐,逐一下令。
  
  如:派关平暂时去新城郡替代刘封,避免刘封离开新城郡后被夏侯尚觅得机会。
  
  如:派人去建业与孙权结好,以示两家和睦之意。
  
  如:在江津口、公安津口、陆口、夏口、沔口、扬口操练水军,做好应战准备。
  
  如:在宜城以南广修据点、烽火台、修路搭桥等等,一为减轻粮道运输困难,二为提防襄阳的曹仁先有南下之心。
  
  如:于诸郡豪族手中购买谷麦、六畜、布匹等物资,囤积粮草辎重,缝制衣甲旌旗。
  
  等等。
  
  而在这期间。
  
  益州各地,尤其是蜀郡,有关于刘封的传闻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。
  
  譬如:刘封入上庸,兵不血刃劝降申耽,半月定三城。
  
  譬如:刘封入荆山,说服荆山各族归义大汉。
  
  譬如:刘封识破孙权偷袭荆州的阴谋,挥军战江陵。
  
  譬如:刘封败吴将徐盛、丁奉、马忠、全琮、潘璋,雪中奋兵斩杀韩当。
  
  譬如:刘封四打江津口,血战江陵。
  
  譬如:刘封治理新城,南乡郡士民争相来投,直百五铢在南乡郡流通。
  
  等等跟刘封入上庸后有关的功绩,几乎都有传出。
  
  以及刘封当着于禁的面喊的那两句“自古以来,治天下用文,得天下用武,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,方可令天下太平,民生安稳。”“阿斗与我,皆为汉中王之子,阿斗习文我习武,虽非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,汉中王以阿斗为王世子,亦乃我父子兄弟三人私议所定。”也被重点传出。
  
  毋庸置疑。
  
  这是刘备故意派人散布的。
  
  刘备就是要告诉益州众人:务实一点,别瞎在那臆测和离间孤父子三人的情谊!
  
  别船。
  
  孟达一脸不忿。
  
  同样在保荆州中立了大功,凭什么刘封就有这待遇?
  
  “孝直,大王如此高调的夸刘封,到底心存何意?”孟达红着眼,嫉妒的心思都快写在脸上了。
  
  法正轻叹:“子敬,你还是不了解大王啊。刘封虽然是大王养子,但跟在大王身边的时间比世子更久,刘封可是大王亲手教出来的!
  
  你不要用皇室大族诸子争嗣来揣测大王的心思,就以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来思考,当儿子的立了大功,当父亲的又岂能忍得住心中的喜悦?
  
  更何况,当初立世子的时候,有不少人都觉得刘封会是世子的威胁,更是建言大王取缔刘封的‘副军’之号。
  
  众人的担心看似合情合理,实则会令大王不痛快。质疑刘封,就是在质疑大王识人不明养虎为患。
  
  而如今,刘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会对世子构成威胁,反而还会成为世子最坚实的护盾,大王又岂能不高调的夸刘封?
  
  大王这是敲打我们,别妄图离间大王父子三人的情谊。”
  
  孟达哼了一声,欲言又止。
  
  虽然法正说得很在理,但孟达心中依旧不忿。
  
  而在主船。
  
  刘封的心情就如江面的风一般,飘逸而轻快。
  
  刘备不仅仅是嘴上夸刘封,还用实际行动在夸刘封。
  
  即便诸葛亮表达了担忧,刘备也依旧派白毦兵去散布传闻,更是言“孤不是曹操,孤不疑儿,儿不疑孤。”
  
  阴谋论?
  
  去其娘的阴谋论!
  
  刘封只知道:刘备是真心对自己好。
  
  士为知己者死。
  
  什么权力争斗,在真诚面前都得滚一边去。
  
  如果说荆州一战后,刘封只是在理性上笃信不会因为嗣子之争而亡。
  
  那么刘备用实际行动的猛夸后,刘封在感性上也笃信不会因为嗣子之争而亡。
  
  身无忧虑一身轻。
  
  刘封此刻的心情,就如李白那首《行路难》中的名句:
  
  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  
  (本章完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