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同返成都,刘备高调夸刘封(6K) (第1/2页)
诸葛亮深知民情,刘备深知军情。
不论是民情还是军情,走汉中北伐都比走襄阳难十倍不止。
昔日汉中之战,打得刘备几乎要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”,曹操却顺利完成了徙民计划。
看似赢了,实则双输。
刘备输了人,曹操输了地。
汉中之战都打得如此艰难,再想从汉中出秦川,其后勤压力会有多大,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不敢小觑。
以及极为关键的:时间。
恢复汉中生气少说得十年。
哪怕走汉中顺利的夺下陇西,平戎治民积粮养马练兵又得十年。
再从陇西一路破长安、破潼关、破函谷关、最后打到洛阳,这其中的时间更不知要多少。
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去跟曹魏拼治民积粮养马练兵,只会让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。
这还是考虑曹魏一直被动防守且无天灾疫病的情况。
然而。
曹魏是不可能一直被动防守的,天灾疫病更是难以预料。
如今孙权已残,曹魏的军事重心已经偏移到了刘备一方。
荆州方面不仅要提防孙权再谋荆州,还要独自面临曹魏在汉水以北的重兵。
《隆中对》最重要的一条“东结孙权”,以当前的形势来看,几乎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。
刘备势弱的时候,孙权都想着偷荆州打压刘备。
刘备势强的时候,孙权更不可能对刘备有真心。
任何的战略,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就如赤壁之战后,庞统认为“荆州荒芜残败,人物流失殆尽,东有孙权,北有曹操,待在荆州难有发展,而益州户口百万,土地肥沃,物产丰饶,夺取益州可成大业。”
夺西川后,法正认为“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,却不趁势图巴蜀,反而只留夏侯渊、张郃屯守,不是曹操不懂战略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有内忧让曹操不得不回”,故提议“举众讨伐汉中,上可得长安,中可蚕食雍、凉,下可固守为长久之计。”
诸葛亮的隆中对没问题,庞统的战略也没问题,法正的战略也没问题。
都是根据刘备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提出的合乎时宜的战略。
前者让刘备有了立足之地,后两者让刘备得了益州。
而当下。
刘封“征调西川之兵入荆州,集中优势兵力先取襄阳和樊城,然后屯田于汉水,积粮六七载以待天时。”,亦是对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的合乎时宜的战略。
刘备心中顿生欣慰和欢喜。
当初收刘封为养子时,除了无子外,最重要的是看重刘封的武勇和德行。
虽说入川后几年,刘封的性格逐渐变得骄矜刚猛,但刘备不认为这是坏事。
有本事的人才有资格骄矜刚猛!
只要器量和心性能跟得上,就能够独当一面。
后来。
刘封入上庸、保荆州,让刘备看到了刘封的宽宏器量和坚韧心性。
再后来。
刘封担任新城太守,从一个不会治理地方的武夫,逐渐变得知人善用、尊贤重士、亲政爱民。
刘备心中的成就感与日俱增!
不论是让糜竺去新城帮刘封,还是让董恢去新城铸直百五铢,都是刘备想让刘封能继续成长。
而今日。
刘封再次让刘备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。
战略!
刘封,会根据当前形势制定合乎时宜的战略了!
根据当前形势制定合乎时宜的战略,是成为一个大将最重要的能力。
不会因时制宜制定战略的,能当勇将当智将当仁将当悍将,当不了大将!
当刘备发现,刘封的成长越来越符合心中期望时,那种养成的成就感,外人是很难理解的。
估计也只有培养了霍去病的汉武帝刘彻,能与刘备感同身受。
“军师,吾儿所言,可否称得上奇略?”
刘备左手抚摸短髯,脸上洋溢着笑容,那想大笑又强忍着的嘴角已经快要压不住了。
若不是要维持形象,刘备真想站在最高处,对着整个江陵城高呼大笑:曹丕无勇,曹彰无谋,孙权无胆,唯有吾儿刘封,文武兼备,胆略过人。有子如此,何其幸哉!
诸葛亮心中亦有惊喜。
刘封所言奇略的利弊,诸葛亮都不用多想就能看得透彻。
诸葛亮惊的是:刘封在短短数年间就成长到了如此高度。
喜的是:刘封知恩义懂进退一心只为刘备的大业。
有关于刘封对父子兄弟之谊的观点,也或多或少的传入了诸葛亮的耳中。
当初立刘禅为世子的时候,诸葛亮是没参与讨论的。
刘备为什么收刘封为养子,诸葛亮也心知肚明。
十余年间,刘封一直都是被刘备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。
刚称王就取缔刘封继承人身份,是很不合时宜的。
然而刘备要安人心,又不得不在称王的时候立刘禅为世子。
不立刘禅,众人就得猜测刘备是不是要立刘封。
只要猜测有了,那么众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必然会两极分化,或支持刘禅,或支持刘封,甚至于支持刘永和刘理也有可能。
毕竟。
刘备是没有嫡生子的。
刘封是养子,刘禅是庶子,刘永和刘理同样是庶子,本质上四人都是有继嗣权的。
要立谁为世子,根本在于利益的权衡。
然而不论是立刘封还是立刘禅,都会令人寒心。
立刘封,关羽等人肯定是不乐意的,亲儿子不立,凭什么?
立刘禅,刘封和支持刘封的心态就崩了,早知道不来益州了,打生打死的什么都得不到。
而如今。
刘封非但没有心态崩,反而主动的维护刘备的决定,更是不许有任何人离间父子兄弟间的情谊。
若说刘封对世子位没有一丁点的想法,诸葛亮是不信的。
然而。
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人能控制内心的欲望,而不会如野兽一般凭本能行事。
控制得越好,就越有人性。
凡古之贤人,无一不是能控制好欲望的人。
人越贤,就越会受人尊敬。
刘备如此。
如今的刘封,亦是如此。
“封公子所言,可称奇略,大王今后要北伐,亦可以封公子所献奇略为基。”诸葛亮先是肯定了刘封的奇略价值,随即话锋一转:
“然而,大王不回成都,西川兵又如何能征调入荆州?留谁守成都,留谁守阆中,留谁守南中,汉中如何策应,等等诸事,都得大王回成都后才能决定。
大王回成都越早,征调西川兵入荆州的时间就越快,大王也能早日返回荆州,倘若曹丕在今年就篡汉自立,大王仅以荆州之兵又如何能攻克襄樊?
众臣入荆州,往返不易,要商议大事也会延时费日,还请大王明鉴。”
刘备瞪大了眼睛。
刘封默默的往后退了一步,然后给了刘备一个无奈的眼神。
父王,我尽力了!
军师慧眼如炬,辩才无双,我论不过他!
良久。
刘备叹气:“罢了。孤就先回成都一趟。”
诸葛亮的嘴角浮起笑意,借着行礼的时候又巧妙的掩饰住:“大王英明!亮就不打扰大王父子叙旧了。”
看着诸葛亮离去时那潇洒轻快的步伐,刘备顿时愁容满面。
又见刘封倒退而走,刘备的愁容变成了愠怒:“吾儿,你想去何处?”
刘封讪讪一笑:“孩儿来时,偶遇一酒坊,酒香四溢,定有美酒。父王可在此稍待,容孩儿去取。”
刘备瞪眼轻斥:“编借口也编个像样的,府中自有美酒,何须你再去酒坊取?”
刘封不假思索:“孩儿亲自去取,方显孝义。”
“行了,近前说话!”刘备打断了刘封寻借口离开的想法,让刘封近前坐下:“你也多年没回成都了,可与孤同回。”
刘封身子微微一抖,正身肃容:“父王,新城郡与南乡郡接壤。南乡太守夏侯尚,智略不凡,若闻我不在,定会举兵进犯。新城要地,不可大意。”
回成都?
刘封可不想回去!
当初在汉中时,刘备麾下众臣为争立谁为世子,争得面红耳赤,更有不少人对刘封恶意中伤。
如今刘封在荆州待得好好的,声望仅次于刘备和关羽,走哪都有人崇拜和欢呼。
何必再回成都受气?
这就跟后世很多在老家被亲戚鄙视,出去发达后就很抗拒回老家一般。
什么?
回去打脸?
他们配吗?
能配几把钥匙?
因此。
当刘备提出让刘封同回成都时,刘封立马就想好了借口。
刘备眼光何其的毒辣。
刘封一开口,刘备就看破了刘封的心思。
刘备也不点破,顺着刘封的话道:“孤会让坦之去房陵暂时替你,你未经营新城郡时,坦之都能击退夏侯尚;如今新城郡被你经营得如铁通一般,有坦之守新城,万无一失。”
刘封正色道:“君侯有意让坦之兄娶赵将军的女儿,父王你不能耽误坦之兄的人生大事,坦之兄都四十了至今无后。”
刘备也正色道:“孤也是这般想的。孤与云长,情若兄弟,你与坦之,也应当有兄弟之谊。云长要镇荆州不能脱身,孤又不好强迫子龙嫁女,正好你可替坦之入川说媒。”
刘封愕然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