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与法正议,刘封的器量抱负 (第2/2页)
而为了拉拢孟达,刘封也早有准备。
田七将一个锦盒送到孟达面前。
在孟达惊疑的眼神下,刘封徐徐开口道:“我知孟将军心有不快,我也无意辩解。诸葛军师曾送我一书,名为《乐毅百战书》。
据诸葛军师称,此书乃乐毅所著,本有十卷百战。只因流传中遗失不少,内容多有残缺。
我抄录了其中内容,将此赠与孟将军,希望今后能与孟将军化干戈为玉帛,共建北伐大功。”
所谓的《乐毅百战书》其实就是刘封胡诌的一个书名,也并非是乐毅所著,同样也不是诸葛亮所赠。
而是刘封根据百战奇法、三十六计等等兵书理论糅合而成。
要说其价值吧,有肯定是有的;可要说价值有多大,那就得看孟达的领悟能力有多强了。
毕竟。
兵书的理论,往往都是惜字如金,还带有玄学味道。
说是《乐毅百战书》,加起来内容却不超过三百字。
就譬如刘封摘录了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,内容就是:备周则意怠;常见则不疑。阴在阳之内,不在阳之对。太阳,太阴。
若是对《易》学没点研究,就这句话都没几个人能读顺畅。
不过。
内容其实不是重点。
重点在于刘封化干戈为玉帛的态度。
未等孟达开口。
刘封又对法正道:“法尚书,我在江陵与父王闲聊时,得知父王有意效仿高祖定三秦,亲引大军北伐。
然而父王年迈,令我颇为担忧。人老不以筋骨为能,我以为父王应该坐镇汉中摇指北伐,而非亲引大军。
否则途中有个变故,必会令亲者痛,仇者快。我知法尚书曾为父王挡箭,若是法尚书相劝,父王定能听劝。
还请法尚书去了江陵后,能善言规劝父王。”
法正本是机敏的人。
刘封又是给孟达送《乐毅百战书》,又是一语双关提北伐,哪还不明白刘封的用意?
法正直接应道:“副军将军之意,我已深知。大王召得急,我与子敬就不在房陵逗留了。”
刘封客套了几句,也不强留。
既然法正已经听明白了,那剩下的也就不用刘封费心了。
待得走远。
孟达这才开口,语气依旧不爽:“刘封拿着不知道哪里寻来的兵书,就谎称是乐毅的兵书,真以为我看不出来吗?”
法正叹道:“子敬,兵书是不是乐毅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刘副军愿意跟你和睦相处。
荆州之事,事发突然,若无刘副军及时应对,不仅荆州会丢,关君侯恐怕也难有生路。
若没了荆州,大王必会盛怒兴兵与孙权相争,怒而兴兵,胜败难料,若是大王败了,你我还如何返回关中?
西川的那些人你也清楚,他们只想呆在西川,根本不想出川;想北伐定中原,我们需要荆州人相助。
在这之前,我希望你能放下跟刘副军之间的私怨。”
孟达沉默。
片刻后。
孟达又问:“孝直,大王对刘封到底是个什么态度?如今的世子,已经不是刘封了。”
话音刚落,法正锐利的声音就已经响起:“子敬,休得胡言!你得记住,世子是谁,跟你我无关,我们效忠的只有大王一人!”
看着法正那严厉的表情和噬人一般的眼神,孟达下意思的缩了缩脖子:“孝直,我就私下问问。”
法正锐声不改:“问也不行!想也不行!否则我也保不了你!”
见状。
孟达心中也有了明悟:能让法正如此忌讳,足见刘封在刘备心中的地位。
而在另一边。
刘封也有了新的判断。
“法孝直气色红润,并无染疾之态,看来史载的法正之死,应该也是跟君侯丢荆州孟达请辞投魏有关。”
史载法正壮年而亡,原因不明。
刘封其实也猜测过法正是不是在当了尚书令后染了恶疾。
现在看来,染疾的可能性很小。
综合一想,大概率是孟达叛逃后,身为孟达好友的法正在荆州丢失、关羽被杀、孟达的背叛等事态的发展中,陷入了绝望和无助。
毕竟法正本就是个争强好胜又睚眦必报的性格,得罪的人不少。
墙倒众人推,想将祸水往法正身上引的政敌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。
就如糜竺一般,也是因为糜芳的投降而惭恨病死。
“虽然法孝直未必跟我同心,但眼下北伐大业才是重中之重,不可焦虑未来之事而荒废大业。
有法孝直在,即便父王最终决定要亲自率众北伐,身边也能有人相劝。“
未来事,未来决。
刘封不想用未来未发生的事来干扰当前的决定。
正如刘封会主动跟孟达化干戈为玉帛一般。
当务之急。
北伐才是重中之重。
如今的刘封,已经不再是初入上庸生死未卜只想活命的心态。
经历了荆州大战后,刘封的器量变得更宽广,眼光也看得更长远。
曹魏占据北方富饶之地,的确强悍。
然而能不能扫荡群雄,也不是仅仅只看谁占据了富饶之地。
就如曹操昔日能击败袁绍一般。
曹刘最终谁为王,如今依旧是个未知数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