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我们这堂课是二零一七《妙法莲华经》第一次的问题研讨。我们从现场的学生跟网络班的学员总共汇总了三个大题目,每一道题目又有三个小题。待会儿师父会针对每一个题目,先把它整个文字的意思做一个简略的说明,然后诸位可以针对这个问题,提出更深入的讨论。大家等于是一种互动。我们希望是一种交互式的。先看第一道题目。
  
  【学员提问】一,本经的修学强调莲花式修学,即由理观带动事修,由内而外,其中理观即一心三观。
  
  【师父答疑】这个题目有很多人问,就是这个理观的问题。本经的特点就是,我们修学“妙法”,那我今天去布施,我去持戒,我怎么知道我这个布施、持戒的行为是属于《法华经》的“妙法”呢?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生起理观。也就是说,《法华经》的修学往往是双向的,内观真如、外修法门。外修法门这个我们就不提了,你前面所学的念佛、持咒、六度法门,这个都是照你以前的节奏去修;多一个内观真如。内观真如是怎么观法,这是关键了。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,我们用什么心态。我们看第一道题目,就是在问这个问题了。
  
  【学员提问】一,实际操作方法如何?
  
  【师父答疑】内观真如。当然,我们活在妄想,这个观照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心——按照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,就是把妄想的心调整到佛心,把众生心通过一个观照调成为佛陀的心态。当然跟佛不完全一样了,至少是顺从佛心,或者说是名字位的佛心。
  
  我们可以先把过去的讲义再复习一下。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。“内观真如,外修法门”,这个内观真如,怎么样能够内观呢?
  
  第一件事情,安住清净心。就是空观,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。诸位!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第一件事情就是当体即空。这个空观的修学只有四个字的秘诀,叫做“离相清净”。这句话你要记住!你临命终能够记住这句话你就有救了。
  
  我说明一下什么叫“离相”、什么叫“清净”。我们的内心要离开什么相呢?就是我们过去的人生的经验、各式各样的人事的因缘所留下的影像。这个影像不包括你在佛法所学的道理,这个道理可以不用离开。就是说,“离相”,离什么相呢?人世间这种生死业缘的相状,这些都要离。
  
  “清净”,就是安住一念的清净心。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?在“离”,离开。这个字我们解释一下。
  
  “本来无一物”,但是我们是到处惹尘埃。就是说,我们现在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经验留下的是什么呢?就是留下很多影像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这些影像对我们会产生牵动。面对这个影像,我们一般人有两种情况:第一个是执取,取相;然后,第二个,去分别它。于是我们落入了生死业力的恶性循环。过去留下影像,现在去攀缘这个影像,然后又去造业,然后又留下影像,这人生就没完没了了。所以凡夫就是取相、分别。
  
  二乘人呢,叫做灭相取空。二乘人把这个相状全部给灭了。这个有问题。诸位!这个相状是依附在谁身上?是依附在你的心身上。你把相状灭了,你把你的明了性也灭了,叫做断灭。这样子的话,没有错,你没有烦恼了,但是你把菩提的本性也灭了。你不能说,因为身体里面有细菌,所以就把所有好细菌坏细菌全部灭干净。这个也太偏激了。
  
  所以,从佛法的角度,凡夫是个极端,追求影像;二乘人也是个极端,对所有影像把它灭了。不能这样弄。
  
  大乘佛法是:离开它,但是你不用灭它。这个离开的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心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。按禅宗的说法就是说,诸位!你还记得吗?父母未生你之前,你是什么面目?就是说,你从什么地方来?当然我们大部分都忘掉了,我们现在被相状搞得乱七八糟,我们现在是“忘知来时路”。但是我们必须要回归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,就是把这念心拉到我们还没有轮回之前的那个清净本性,目的就是这样。方法就是离相。
  
  为什么相状只要离开呢?因为相状跟我们的心没有真正地结合在一起。比方说,我们看镜子。我们一般人照镜子,没有人看到镜子,是吧?都看到自己的影像!你整理你的头发,整理你的眼睛。但是,我们去注意影像,不表示镜子不在。对不对?但是我们忽略了镜子的存在,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,我们只在乎影像。就是《楞严经》上说的,我们追求心中的妄想,就像我们追求大海的水泡而忽略了大海;就像一个镜子,我们只注意镜子的影像而忽略了镜子。现在的意思就是说,把影像放下,不是把它灭掉。你别管它,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把我们的心回归到那个最原始的镜子。这个是整个修行的基本功。
  
  那怎么去体会呢?《楞严经》中佛陀用一种方式来让我们回光返照,找到我们的原始面貌,就回归本来面目。
  
  好,现在大家先把眼睛闭起来,我们从钟声创造影像,然后你看你的心怎么活动,你就知道什么是取相、什么是离相。我们先来请维那师,敲一棒磬。(维那师击磬,磬音渐小渐消。)
  
  好,诸位!我们一个明了的心性当中刚刚听到的声音,有没有听到声音?有。是吧?你心有动吗?我问你,你的心是注意声音,还是注意声音背后那个明了性?如果你的心是住在声音,那你的心会波动,因为声音是会生、住、异、灭。声音是慢慢地大声,它是波浪型的,由小到大,然后由大到小。如果你发觉你的心在动,表示你心中一定有所住,你的心没有安住。这样懂吗?你的心住在影像,你叫做心随境转。所以从本经的意思,你是处在不安住的状态。如果今天你看到影像,它起来,变大,然后慢慢地消失,你的心是不动的。恭喜你!你的心是安住的。就这样子而已,叫做离相清净。
  
  我们再敲一声。(维那师击磬。)
  
  好!诸位!这个是可以做到的。也就是说,“见相离相”不是一个理论。其实影像跟心性没有真正地结合。如果真正地结合,那我们就不能离开它了,那就谁都不能成佛了;我们一念心性经过无量的生死经验,那谁都不能恢复本来面目了。还好,我们一念心性它那个清净,它本身从来就没有跟任何影像接触。
  
  有人说,为什么没有影像,我一天到晚也是心有千千结呢?那是你自找的。理论上,人生不会伤害你。人生只会给我们两件事情:一个叫做快乐,一个叫痛苦。人生本来很简单,只有两件事:如果是善业生起的影像,你看到你欢喜的人,你会快乐;如果是罪业生起来,你看到你不喜欢的人事,你会痛苦。人生本来是应该只有痛苦、快乐,就这么单纯,过了就没有了。但是我们凡夫多事,把影像抓过来打妄想,然后执着,那人生就不是快乐跟痛苦了,那就有很多的爱憎取舍,各种情绪出现了。
  
  诸位!我们今天要修行,首先要了解一件事情:什么事情是因缘,应该接受的?什么事情是我们自找的?这个你要弄清楚。
  
  我们修行,空观不能否定因果。快乐、痛苦那是因缘果报,这个事情我们要坦然接受。但是我们接受快乐痛苦的时候,请大家不要加油添醋,把人生搞得越来越复杂。快乐就是快乐,我就认了;痛苦就是痛苦,就认了。这个是人生的原来相貌,人生本来只有两件事:快乐、痛苦,然后过了就没了。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有个问题,它会把快乐影像拿过来,然后安立名言:哦,这个快乐不错!然后就开始变得辗转相续。我们把痛苦影像拿过来,然后也是加油添醋,对它产生仇恨。
  
  然后,从此以后,就回不去了!就这样子。
  
  现在佛陀出世了。这怎么办?很简单!不管你过去心中有什么样的影像,不管哪些事情你走不过去的,现在都先不要处理。因为你没办法处理,你越处理越糟糕。你现在这个心态不对。你现在的心态就像强力胶,看到什么就住上去,你根本没办法处理。你要有办法处理,佛陀不用出世了!就是说,先别处理。
  
  那么怎么办呢?把心带回家!把心回归到“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”的那个原始的风貌,那个明了的心性,先把它回到这个地方。这个是第一件事情。
  
  而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。你这件事:“一念心性,当体即空”没有做好,你《法华经》的即假就别修了,你没办法修了。你没办法走出过去的影像,就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,你根本没有资格。你就被过去的那些生死的影像弄得乱七八糟的,你还有资格谈未来吗?你的未来一句话就说完了:“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”这就是你的未来。
  
  所以,我们空观的意思就是,通过回光返照,找到生命的原始点,把这个影像先放下。不管你过去做得怎么样,不管谁对你怎么样,先把它放下。放下以后,回到生命的原始点,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。
  
  其实这个还没有谈到《法华经》,这个充其量是《法华经》的道前基础。这个应该属于《楞严经》,就是首楞严王三昧。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把心带回家,这样子。
  
  其实《法华经》是在讲假观的,这是关键!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它不是恢复本来面目而已,那也就是消极的。它的重点是要栽培一种成佛的善根,就是把那个“莲子”创造出来。《法华经》的思想在哪一个呢?在第二个,观照十如是。《法华经》正式的内涵在这里。
  
  首先我们解释什么叫“十如是”。
  
  《法华经》把生命的缘起的规律分成十个阶段。一个人为什么堕落到三恶道去,它是有规律的,就是有它的因缘的轨则。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往生呢?它也是有规律的。人生是有章法的,不是像外道说的人生只是一个偶然。不是!人生有它的因缘。是什么样的规律创造人生的因缘呢?有十种规律。
  
  第一个规律叫做“相”。诸位!我们一念清净心本来是没有相状。没有相状,它是不能活动的,就回归到心性的本体。所以,你的心要造作,就要依体起用,一定要有相状来带动。
  
  我们要先有一个相状来带动我们的菩提善根。其他九法界相状我们就不说了。从《法华经》的角度,就是本经所说的两个相状:一个是智慧相,一个是功德相。这都是讲佛陀,不是讲凡夫,是佛陀的智慧德相。智慧相的经文在哪里呢?从迹门的十四品〈序品〉到〈安乐行品〉,这些就是从佛陀的语言文字展现佛陀的智慧相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所观境,就是本门,从第十五品〈从地涌出品〉到〈普贤菩萨劝发品〉,就是显发佛陀的法身的功德。
  
  那么我们这些“相”干什么呢?就是产生内在的思想。这个“性”就是思想,这很重要。从《法华经》的这两个相状:智慧相、功德相,我们不断地解义、读诵,让内心产生两种思想:
  
  第一个叫做成就信解。佛陀说的智慧功德是我内心本具的,我相信。当然这个相信不是嘴巴,你真正通过闻经达理、断疑生信,你把道理弄通了。
  
  第二个,随喜发愿。我不但相信我自性本具这个智慧、功德相状,我随喜赞叹而且发愿成就!这个很重要:我一定要成就!我作为一个乞丐,我爸爸是大富长者,我一定要回家的。
  
  你今天通过这种《法华经》的文字相的熏修,而创造了一个内在的信解跟发愿,然后我们就产生一个自体——一个菩提善根的自体(体)。这个善根的自体会产生潜在的功能(力)。遇境逢缘,不管你念佛、持咒,它会产生一种菩提的作用(作),成就一个成佛的正因(因)。再加上你平常的事修的福德资粮作助缘(缘),你当下有菩提果、涅槃果(果、报)。最后不离开一念心性,“本末究竟等”。
  
  诸位!按照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我们在学《法华经》,我们已经有莲子了,尽管那个莲子很小。就是,因为你从这个相状进去——当然,前提是,面对相状,你要信解、要发愿,要随喜发愿。当然,你会说,这样子的话,我还是凡夫啊!是的。这个菩提涅槃的果叫做什么呢?叫做名字位的菩提、名字位的涅槃,它是通过文字创造出来。天台六即佛,第一个,名字位,对不对?名字位、观行位……但是你别忘了,名字位的佛果,它的本质还是佛果!所以六而常即、即而常六,它的本质还是佛的功德。就是说,莲子虽小,毕竟是莲子。
  
  当然,这个十如是有两个观察点:
  
  第一个,我们观察我们现在的十如是,你可以了解你过去是怎么来的。你说,我怎么知道我前面的生命到底都做了什么?很简单,你看你心中出现什么影像(相),这些影像你是什么心态(性),然后形成你的五蕴,你现在五蕴身心世界(体),然后它产生的力、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。你现在的相状,是你很多很多的前生创造出来的。
  
  当然,过去的都过去了。现在的重点是什么?你怎么规划你的未来。佛陀讲《法华经》就是干什么呢?佛陀的境界叫做不思议境。你今天不学《法华经》,你整天在那边想,你想不出来的!佛是什么境界?我怎么去观那个相?佛陀的相状——请你告诉我,佛陀相状是什么相状?你可能会告诉我:哦,三身四智五眼六通,无量百千陀罗尼门!那是什么相状?没人知道!
  
  佛陀的相状,就两个相状:一个智慧相,一个功德相。所有的相状就这两个。
  
  所以佛陀的善巧,讲《法华经》,前面十四品开显佛慧,后面十四品宏赞佛德。干嘛呢?就是让你去闻思、熏习,让你产生信解。当然你要有善根了。你没有善根,也没有信解,那《法华经》就不一定能够产生莲子。
  
  我们产生信解,产生随顺发愿,后面就自然了。你已经怎么样呢?走入成佛之道。虽然走得很慢,但是你这个道路,跟佛陀的道路是一条道路。关键在这,叫做一佛乘。佛陀走在前面,我们走在后面。我们走得很慢,但是,我们已经走上高速公路,关键在这!
  
  更重要的是,更重要的事来了:这个善根不可破坏!即便我们不幸堕落到三恶道去,它顶多只是善根暂停。等到你哪一天得到人身,你只要稍微听到一点佛法,马上重新启动。它的厉害在这里,叫金刚不坏。如蕅益大师说的:“如食少金刚,毕竟不消。”你把钻石吃到肚子里面去,你就一辈子,钻石还是钻石,我们胃里面的胃液没办法去消化它。诸位!你听《法华经》就是这种概念。你听一堂课,文字般若的熏习产生观照般若,那个莲子的善根就加强一分,那个莲子就慢慢扩大、慢慢扩大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